醫藥網8月2日訊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個世衛組織提倡的醫學基本原則,但在我國每年人均輸液8瓶/袋,是國際上2.5到3.3瓶/袋的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但是,我國并未從國家層面對醫院的門診輸液進行統一規定。
▍廣東省衛計委發文,輸液限制升級
近日,廣東省衛計委正式發文《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這在醫藥圈引起了強大的反響。
其實,對于輸液要求進行限制的廣東省不是首次。
早在2014年安徽省衛計委公布了“53種不需要輸液疾病清單”,后續多地如福建三明、云南個舊、新疆烏魯木齊等區域有個別醫院均發布了門診輸液相關的監管政策。
此外,2015年江蘇省衛生計生委辦公室《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通知的通知》,要求加強輸液監管,涉江蘇省內醫院460家左右。
為何本次在廣東省的發文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一方面是因為涉及面廣。
與之前大多數只是個別醫院或個別區域范圍內的多家醫院主要針對門診輸液進行監管不同,本次是對全省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政府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及社會力量辦的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靜脈輸液管理,要求停止基層社區醫院門診與急診靜脈輸液,同時也有多家三甲大醫院也明確表示加強門診、急診的輸液管理,從省級衛生主管部門正式發聲限制輸液,是對大輸液限制的升級版。
另一方面廣東省是用藥大省,是眾多藥企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廣東省該政策一出,勢必對眾多以輸液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輸液監管限制升級,這些企業業績很受傷
我國大容量注射液的生產企業超過400家,大輸液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100億元。
根據天圣制藥IPO招股書,我國大輸液市場銷售額也由2011年的709.47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151.4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87%,2015年及以前增長還是較為穩定的,均在10%以上。筆者預計2016年該市場增速在7-8%,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元。
注:數據來源于天圣制藥IPO招股說明書
輸液限制和“限抗令”是分不開的,因為大多數抗菌素需要通過輸液注射。無疑,“限抗令”的監管的不斷升級和輸液限制的升級,無疑最受傷的是以輸液為主營業務的那些企業。
科倫藥業
我國大輸液市場的龍頭企業,從市場終端來看,科倫藥業約占我國輸液市場15%左右的市場份額,以市場零售價計,預計其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
2016年科倫藥業大輸液板塊營業收入超過60億元,占整個企業銷售收入的7成以上,其增速僅為1.35%。
根據最近發布的2017年半年報業績預報,預計整個企業業績下降20%-35%,預計與大輸液的收益下降有關。
華潤雙鶴
華潤雙鶴是較早進入輸液領域的制藥企業,是我國輸液市場上市場規模僅次于科倫藥業的第二大藥企。
2016年大輸液板塊營業收入超過21.07億元,占整個企業銷售收入的40%。
盡管企業針對輸液業務開展了許多工作,如:
發揮雙鶴在輸液領域的品牌、規模、覆蓋等核心能力,打造引領行業標準的安全性質量控制平臺。
基于安全性與臨床使用便利性不斷升級輸液技術與包材形式,通過豐富營養性輸液、治療性輸液產品,形成產品梯隊,提升輸液業務盈利。
對醫院客戶開展延伸服務,協助其提升管理效率,形成穩定的信息交互網絡與合作關系。
然而,也難掩企業大輸液板塊的頹勢,企業2016年大輸液板塊下降超過9%,企業2016年主要板塊的營收財務指標情況如下表:
注:數據來源于《華潤雙鶴2016年年報》
石家莊四藥
石家莊四藥是我國另一家以輸液為主營業務的制藥企業之一,也是我國最老的藥廠之一。
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始建于1948年,歷經六十余年的歷史變遷,現已發展成為集科工貿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制藥企業,以生產大輸液為主導,兼顧片劑、膠囊劑、水針等多種劑型,以及生物制劑、醫用包材等新型產業發展格局。
至2016年,石家莊四藥的輸液市場銷售收入已經超過20億港元,但其輸液板塊的增速也在3%以內,增長勢頭明顯乏力,尤其是老包裝的玻璃瓶輸液和聚丙烯塑料輸液已出現下降。
注:數據來源于《石四藥集團2016年年報》
辰欣藥業
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濟寧市第三制藥廠,1998年改制組建山東魯抗辰欣藥業有限公司,2011年正式更名為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大輸液產能至2016年接近13億袋/瓶,產能規模位居國內前列。
目前企業大輸液的營業收入超過15億元,為企業貢獻60%左右的營業收入。
辰欣藥業的優勢領域是在于營養輸液,公司系產品結構最豐富的企業之一,產品涵蓋了蛋白質(氨基酸)、脂肪乳、糖類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公司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的產銷規模位居國內前列;復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為國內獨家品種。
盡管如此,通過企業IPO申報材料可以看出,企業在大輸液板塊的增長乏力,且在2016年出現下降。尤其是老包裝的玻璃瓶和塑料瓶輸液產品下降明顯。
也正是因此,該公司在IPO材料審核時,被發審委要求針對多個省市相繼出臺禁止或嚴格限制門診輸液(特別是抗菌藥物輸液)的政策、全國各地門診輸液用量逐步降低等情況做進一步的說明,說明這些情況是否對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注:數據來源于辰欣藥業招股說書,表中金額數據單位為萬元
華仁藥業
華仁藥業成立于1998年5月,是專業生產非PVC軟袋輸液的高新技術企業,因此也是目前幾家主要大輸液企業中業績表現相對較好的一家,無論是基礎性輸液還是治療性輸液在2016年均保持7%以上的增速,但是與2015年10%的增速相比還是顯出增長乏力。
2016年企業輸液收入超過9億元,約占企業營業收入的75%,目前是我國主要大輸液藥企中輸液占比最高的一家。
注:數據來源于《華仁藥業2016年年報》
▍結構轉型調整,行業洗牌或加劇
從用藥安全角度來講,過度輸液肯定對人們健康具有嚴重的威脅,應當對濫用進行監管和遏制。
我國大輸液行業實質上呈現結構性產能過剩。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輸液產品60%至70%仍主要集中在低端普通輸液領域,高端產品如透析液、腸內腸外新型營養液、治療型輸液等品種的產量很少。
從市場角度看,目前在我國大容量注射液市場集中度極低,尚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30%,企業之間低端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
從用藥結構來看,大輸液的產品結構不斷調整。以前的“大頭”、用于抗生素給藥的溶媒因為“限抗”用量減少,即基礎性輸液的用量有所減少,但因為液體療法是臨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療法,輸液用量在個別領域還有所增加,以往歸于大輸液范疇的腹膜透析液、血液濃縮液等透析液和沖洗液的用量有顯著上升。
有研究顯示,在美國,百特壟斷了全美80%的輸液市場,貝朗和雅培占20%市場份額;在歐洲,大輸液市場也基本被三、四家等大公司所占領;在日本,大冢公司占50%的市場份額。
因此,也有專家表示中國未來有五六家大型輸液企業就足夠了。行業結構轉型趨勢明顯,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面對行業結構調整和洗牌,國內一些領先的企業有不同的應對之策,如:
科倫藥業不斷降低企業對大輸液的依賴程度,加強對新藥的研發投入,不斷擴大其他類別藥品對企業營業收入的貢獻。
華潤雙鶴則在技術和質量升級上下功夫。企業在降低輸液銷售收入占比的同時不斷提升輸液產品的生產技術和質量升級,如企業在2009年就從德國引入BFS技術用于大輸液生產,將制瓶、灌裝、封口這3個分隔的步驟合成在一個工位完成,因而減少了產品中的不溶性微粒物和沉淀物,有助于降低熱源反應發生的概率。
可見,唯有求新、求變,不斷應對新的政策和市場需求變化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長盛不衰。
我國大輸液企業市場正面臨結構轉型,洗牌在加速,一些不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將必然會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