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8月17日訊 企業棄標現象再現。近日,內蒙古和湖北省兩地藥械采購平臺相繼發布《關于公布內蒙古自治區醫藥采購網取消掛網資格藥品的通知》、《湖北省企業申請撤銷掛網信息公示》,據統計,兩地總計124個藥品撤銷掛網。
此前,四川省、甘肅省兩地取消部分藥品掛網引起市場關注。對于企業撤標一事,第三方醫藥服務平臺麥斯康萊創始人史立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一是因為中標價格比較低,而企業面對原材料、人工、稅負等上漲,出現了成本倒掛現象,無法繼續生產。“此外,部分地區已經完成了藥品招標,未完成招標的地區也會參考其他地區的價格。企業為了保住重點地區的市場價格,不得不實行退標策略”。
超百種藥品撤標
8月14日,內蒙古發布的《醫藥采購網取消掛網資格藥品的通知》顯示,自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0日,由于原料上漲、生產線改造、環境污染等原因導致許多藥品停止生產,有27家藥品生產企業(代理企業)向該區提出取消掛網資格申請,共涉及55個藥品。據記者查詢,方盛制藥、康芝藥業、雙成藥業等上市公司旗下產品名列其中。
8月15日,湖北省藥械集中采購服務平臺發布《企業申請撤銷掛網信息公示》,總計69個藥品擬撤銷掛網,這其中包括國藥控股、拜耳、新華制藥、辰欣藥業等大型藥企旗下產品。
此前,6月27日,四川省藥械集中采購服務中心發出公告稱,對企業主動申請撤網的424個品規藥品予以撤銷掛網。同日,甘肅省公共資源交易局發布了《關于取消部分藥品中標掛網資格的通知(第十六批)》的公告。
不過,對于撤標的企業,內蒙古比較嚴格。該地要求企業遞交全國統一不供貨承諾函,企業須承諾:“申請退出入圍結果藥品在內蒙公布退出結果后,若在其他省市有供應,屆時將會列入不良記錄名單,接受內蒙古藥品器械集中采購服務中心依照《內蒙古自治區藥械集中采購不良記錄管理辦法》進行處理”。
對此現象,一位醫藥上市公司高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此舉實屬無奈,有些地方的招標價嚴重低于企業的生產成本,企業不得不放棄這一市場。
常用藥、短缺藥“很受傷”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撤標所涉及的藥品,包括諸多常用藥、短缺藥。例如復方感冒靈片、小兒清熱止咳口服液、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蒙脫石散等,這些屬于常見藥、低價藥品種。
一方面是招標價下調,企業棄標現象屢次出現,一方面是多地發布短缺藥預警信息。
“企業看不到預期的利潤,不得不放棄該市場、甚至停止藥品的生產。”一位醫藥行業人士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自2016年5月份始,依托國家藥管平臺,政府在全國建立了藥品短缺監測系統,包括以醫療衛生機構為對象的哨點監測和以省集中采購平臺為對象的平臺監測。2017年4月份發布的統計信息顯示,546個哨點共上傳1218個短缺產品,涉及512個品種。27個省平臺共上傳658個短缺產品,涉及438個品種。哨點與本省平臺共同短缺的有175個品種。平臺上傳全部生產廠家短缺藥品平均短缺時間為5.3個月,其中350個藥品是國家基本藥物,占比53.1%。
保障短缺藥供應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關注。然而,“即使部分地區上調了部分短缺藥的采購價格,企業也不愿意再繼續生產或者供應。”上述醫藥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這對目前招標‘唯低價論’形成了壓力。”史立臣向記者表示,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企業的中標價格低,為了維持利潤,必然降低產品質量。“最終受傷的還是患者”。
“建議讓常用藥、低價藥企業申報企業生產成本,在保證企業一定利潤的基礎上制定招標價格。”史立臣稱。
“丟卒保車”之舉
史立臣向記者介紹,企業棄標現象出現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保住市場價格。
據《內蒙古自治區藥械集中采購不良記錄管理辦法》,被列入招標投標不良記錄的企業,將被取消該企業所有產品在自治區藥采平臺的交易資格,自公布之日起2年內不接受該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參加集中采購的申請,全區各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年內不得以任何形式采購其產品,已簽訂購銷合同的自不良記錄公布之日起合同自行終止。
這意味著,上述棄標的27家企業的55個藥品也不得在其他地區的公立醫院供應。如若出現這一情況,則會失去內蒙古這一市場。
史立臣認為,棄標的企業要么選擇改變銷售渠道,例如轉向零售,要么在其他地區公立醫院銷售,放棄內蒙古市場。
“在國家招標政策調控下以及醫院二次議價的影響下,一些公司產品面臨著多個區域市場的價格下降,一些地區實行全國最低價聯動,A地區出現低價,那么B地區也會效仿,企業為了保住市場價格、賺取利潤,不得不放棄一些區域市場。”上述醫藥上市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