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8月18日訊 “救命的藥品稀缺時可以炒到上萬塊,但如魚精蛋白的成本不過十幾塊錢,藥品市場不能完全靠供需調節。”
“救命藥”短缺又來了,周而復始。
8月16日,四川省藥械集中采購服務中心發布“關于調查部分藥品短缺原因的通知”提到,短缺藥品達212種。其中既有魚精蛋白、地高辛、人血白蛋白等“經常性”短缺藥,也有清開靈、諾氟沙星、婦科千金片等常用藥。
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地高辛口服溶液、復方磺胺甲噁唑注射液、注射用對氨基水楊酸鈉麥角新堿、放線菌素D等,在醫藥界已經是著名的周期短缺藥。
由于生產成本高、利潤低、受眾小,某些抗癌、特效藥尚未在華獲批上市,原料季節性波動、標準修訂、藥品招標制度等原因,藥品短缺一直是市場供應和政策監管難題。
近兩年,關于短缺藥的生產、流通、監管政策頻發。除定點招標、生產、采購,制訂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外,8月1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征求意見稿)》,強調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縱短缺藥品或原料藥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經營者不得囤積居奇、高價銷售等原則。
2017年6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指出,目前,我國藥品短缺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前“缺醫少藥”的普遍性短缺,而是少數臨床必需的藥品供給質量和效率不高,供應保障政策不夠細化、相關環節銜接不夠順暢,部分藥品臨床供應緊張甚至短缺的情況時有發生。
作為特殊商品,部分藥品很難完全市場化供應,在政府“唱主角”之外,民間社會組織也陸續展開“找藥”工作。
7月26日,阿里健康重啟短缺藥平臺,發起建立“全球找藥聯盟”,旨在聯手公益組織、醫療機構、藥品廠商、互聯網應用和媒體,為急需藥品的患者和家屬提供一款在線實時查詢藥品信息的公益產品。用戶通過搜索可獲取藥品說明書及流通渠道信息,目前與國藥的數據、部分電商B2C企業、線下藥房進行對接。
“阿里健康既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又身處藥品流通領域,在藥品信息、渠道搜尋方面有一定能力和優勢!碧熵堘t藥館找藥項目負責人梁素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I期項目上線,在手機淘寶搜“找藥隊長”可以進入找藥頁面,支付寶、阿里健康等APP也有入口,“作為純公益定位,這個項目沒有商業化運作,唯一的考核標準是用戶需求滿意度。”
周期性難題
短缺藥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用量小、利潤低、價格低廉但又無替代藥品,加上某些藥品原料供應受季節等條件限制,以及涉及標準的制定和改變,造成斷供。
“藥品短缺在世界各國都有,因為藥品是特殊商品,無法完全放開市場化競爭!比疸y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趙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救命的藥品稀缺時可以炒到上萬塊,但如魚精蛋白的成本不過十幾塊錢,藥品市場不能完全靠供需調節!
此類藥品短缺成因復雜。根據國家衛計委對《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的解讀,短缺主要有4方面因素:一是生產性因素,有些原料供應具有季節性特點,如魚精蛋白;有些臨床用量小且不穩定,企業不愿生產,如地高辛口服溶液;有些藥品原料或制劑生產企業只有1-2家,一旦有問題就會出現暫時性短缺,如青霉胺。
二是政策性因素。短缺藥大都是低價藥和婦兒?、急(搶)救藥,目前對于這些藥品生產的扶持配套政策還不完善,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
三是機制性因素。公立醫院改革還在推進過程中,一些醫療機構采購、使用低價藥品的動力不足。
四是投機壟斷性因素。個別藥商控制原料,囤貨不賣,哄抬價格,造成市場供應緊張。。
第二類短缺藥主要是還未在中國上市的抗腫瘤藥物、特效藥、孤兒藥等。隨著癌癥高發及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最近幾年腫瘤用藥更加“一藥難求”,患者尋找也基本上不計代價。
包括目前風頭最勁的PD-1/PD-L1,BMS針對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等適應癥的Opdivo,默沙東旗下與其對打的產品Keytruda;羅氏的Tecentriq為FDA首個批準用于治療膀胱癌的免疫藥物等,均未在國內上市。
除癌癥外,一些重大疾病、急癥甚至輔助用藥、慢性病藥品均存在短缺斷貨情況,如JAK2突變抑制劑(骨髓纖維化)、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嬰幼兒痙攣)、復方新諾明針劑(輔助用藥,骨髓移植后退燒)、鹽酸莫雷西嗪片(抗心律失常)等。
這類藥物的短缺也直觀反映在阿里健康找藥平臺上,從運作期間的檢索結果看,用戶通常需查詢的藥品,以醫院處方藥、稀缺藥、進口藥、孤兒藥等為主!皬腃端用戶的需求來看,目前我們平臺的數據可以滿足60%的用戶需求,我們能反饋給用戶一個有效的渠道信息,比如醫院或藥店,讓他能夠買到藥!绷核鼐瓯硎,但剩下40%找不到的需求中,有較多是中國未上市的藥品,如抗腫瘤、罕見病藥物或是國外的仿制藥等。
“這是我們現在遇到的難題,有用戶連續一周每天都在平臺上留言找藥,因為家里的小孩子得了某種罕見病,尋找的藥物只在美國和歐盟上市,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合法合規的方式幫用戶解決!
政府監管加民間參與
“藥品緊缺,政府應該承擔責任,對這些藥品最起碼應該保證、配備和組織生產。”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干榮富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政府必須管,這是不能推諉的責任。對生產企業來說,也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近年來,政府也在不斷推進短缺藥的監管力度。
2014年5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發改委定價范圍內的低價藥品目錄》;2015年1月國務院7號文,6月衛計委70號通知,提出急(搶)救藥、婦兒?朴盟幹苯訏炀W采購;2015年3月10日,去乙酰毛花苷等4個基本藥物首批定點生產;2016年4月29日,國家衛計委發布《2016年臨床必需、用量小、市場供應短缺藥品定點生產企業招標公告》,將包括馬來酸麥角新堿注射液、注射用放線菌素D、地高辛口服溶液、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等9種藥品通過招標選擇生產企業,為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供應定點生產品種。
但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上述臨床必需的藥品常常斷檔。
對此,干榮富表示,“雖然政府唱主角,但畢竟利潤少,對企業和醫院的吸引力都不大。所以在保證原料的前提下,要對定點生產企業有一定政策傾斜。發改委保證利潤空間,工信部保證生產,衛計委保證臨床使用,CFDA保證藥品質量,多部門聯動。”
從國外應對藥品短缺的經驗來看,政府都以不同形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預。主要做法有建立短缺藥品信息平臺、定期更新信息,提前預警并引導行業生產供應等。
“歐美國家都有定點企業,藥品行業發展相對成熟,政府對藥企的傾斜政策也相對到位,如免稅、補貼、定點采購、支付能力比較強。”趙冰表示,“但我國由于行業整體起步較晚,政策落實不夠到位,價格調整相對滯后,藥品的周期性短缺也比較嚴重,需要建立起一套動態的價格調整體系和響應機制!
除政府外,如阿里健康的“找藥聯盟”也是一種信息、渠道的輔助補充。
梁素娟介紹,目前聯盟正在籌備中,已有國藥在線、罕見病發展中心(CORD)、廣藥集團、百秀大藥房、泉源堂大藥房等藥企、廠商、公益機構和阿里健康互動,有意愿加入“全球找藥聯盟”。
由于藥品流通信息分散,僅靠目前的合作伙伴,還無法滿足稀缺藥找尋需要。
梁素娟表示,聯盟的目標合作群體主要包括:一是藥品流通、批發、連鎖企業,“因為我們最緊缺的是藥品流通信息”;二是制藥企業,“他們擁有較為專業和權威的藥品信息”;三是公益組織、垂直媒體、APP等,“我們希望覆蓋更多的患者和領域!
平臺的運作邏輯是:用戶搜索藥品,如優甲樂,首先會先出現藥物對應的國藥準字批文,然后點擊藥品進入藥品說明頁面,并提供三類流通信息,分別為醫院藥房、實體藥店和線上藥房。
“我們后臺是將B端如國藥的分銷點、醫院等數據,與C端的用戶需求對接起來,然后依據用戶的定位,由近及遠進行藥房或醫院排序,不做任何商業推薦!
除了上述難以找到的一些特定藥品外,目前平臺運營的難題還包括,如何與更多B端優質、靠譜的數據庫對接,梁素娟坦言,“一些大流通商之間有競爭,談合作的時候也會有所顧忌;另外阿里健康是行業后來者,一些合作伙伴也擔心我們是否會有其他商業目的。”
目前,做醫藥搜索面臨的質疑和風險很大。阿里健康方面表示,公益定位與資源持續投入的潛在沖突、社會力量的協調及統籌、政府支持都是運營難點。
“這個行業天生帶有倫理或公益屬性,我們既然希望在行業里深耕,對于做純公益項目的回報也很清楚!绷核鼐瓯硎,“因為有部分用戶的問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或缺乏靠譜來源導致,可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解決一小部分問題,但長遠來看,解決這些需求對于增加企業美譽度以及加深用戶對阿里健康的認知,都是很好的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