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8月23日訊 8月18日,遼寧省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一份名為《關于同意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三種藥品降價的通知》,拜耳醫藥生產的三種不同規格的利伐沙班片在遼寧省內進行降價,最高降價幅度達到65.9%。
如果將時間的指針撥回至五六年之前,跨國藥企在華產品“主動”進行降價似乎還是個新鮮感十足的話題,遠不像今天這樣,如果哪一家跨國公司沒有產品進行降價,反倒是個稀奇事情。這不,又有一家跨國藥企在國內“主動”申請其當家產品之一進行降價。
8月18日,遼寧省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一份名為《關于同意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三種藥品降價的通知》。具體而言,則是同意拜耳醫藥生產的三種不同規格的利伐沙班片在遼寧省內進行降價,最高降價幅度達到65.9%。
這并非是跨國藥企在華產品降價的孤例。從愛可泰隆的肺動脈高壓用藥波生坦片主動降價80%,到諾華的雷珠單抗距專利到期尚有10年之期時主動降價2600元,外資藥企的降價已經呈現常態之勢。而降價的背后,要么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戰,要么便是你死我活的命運之爭。醫院嚴控藥占比、醫藥分開、一致性評價……對于一部分跨國藥企而言,趨嚴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明朗,未雨綢繆已是必須具備的應對之策。
1 拜耳為何降價?
此次進行降價的,是拜耳醫藥的利伐沙班片,商品名為拜瑞妥。這是全球首個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劑,作為拜耳的明星產品之一,拜瑞妥在2008年加拿大全球首發上市不足一年之后便于2009年6月進入中國市場,用于成人擇期全髖或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靜脈血栓的預防。而此后又有新的適應證不斷獲批,剛剛過去的2017年4月,拜瑞妥還在中國獲批用于治療肺栓塞的適應證,成為第一個在中國被批準用于肺栓塞治療的新型口服抗凝藥。到目前為止,拜瑞妥已經有4個適應證在中國獲得批準上市。
而在市場之中,盡管目前國內已有幾十家藥企在進行利伐沙班的申報,但截至目前為止,尚無國產的利伐沙班上市銷售。作為獨家產品,拜瑞妥在國內上市之后銷售也呈持續上升狀態。樣本醫院銷售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重點城市公立醫院利伐沙班購藥金額達到了11815萬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35.76%,而2016年預計國內利伐沙班總體市場將突破6億元市場規模。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拜耳向遼寧省醫療機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申請降價。從最后的結果來看,降幅頗為顯著。規格為10mg*5片/盒的由原掛網價327.92元/盒調整為138.00元/盒,降幅為57.9%;規格為15mg*7片/盒的由原掛網價569.00元/盒調整為194.30元/盒,降幅為65.9%;規格為20mg*7片/盒的由原掛網價709.00元/盒調整為242.20元/盒,降幅為65.8%。
據了解,目前利伐沙班的抗凝適應證用于預防治療,而為了確保一個合理的預防日治療費用,滿足患者及醫生的預防用藥需求,故采取了主動降價的申請,從而使得原本大概超過80元的日治療費用可以降低至30元左右,再加上醫保進行報銷,如此以來大多數有需求的患者基本都能承擔。
這是拜耳同其他企業以降價的條件來換取進入醫保的資格不同的地方。2009版國家醫保目錄中便有利伐沙班口服常釋劑型的身影,只是具備適應證限制,限下肢關節置換術后使用。而到了2017版國家醫保目錄顯示,適應證限制則變更為限華法林治療控制不良或出血高危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以及下肢關節置換手術患者。
那么,來自潛在競爭對手的壓力則是對目前拜耳進行降價的可能猜測。根據醫藥魔方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共計有49家國內企業在進行利伐沙班的仿制藥申報注冊,其中也不乏正大天晴、江蘇豪森、步長制藥、科倫藥業這樣的明星企業。而同樣是在跨國藥企,也有產品對拜瑞妥可以形成直接競爭。例如BMS與輝瑞的阿哌沙班,商品名為艾樂妥。2013年艾樂妥進入國內市場,此前BMS管理層便曾公開表示艾樂妥在抗凝藥市場處方量已經超越拜瑞妥。
而另一種可能的猜測則是逐漸逼近的專利到期壓力。資料顯示,利伐沙班將在2020年中國專利到期,專利懸崖是所有跨國藥企專利藥品都要面臨的市場挑戰,尤其在國外情況更甚。曾經風光無限的抗栓藥物華法林以及氯吡格雷等藥物,此前也同樣是在專利到期之后原研藥便面臨巨大市場沖擊。因此利伐沙班在專利到期之前未雨綢繆進行降價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各地招標價格聯動趨勢的逐漸清晰,藥企很難保持在單一省份的降價行為,因此可預期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拜耳或將在其他地區也逐漸采用新的藥品價格,而這對于拜耳的價格體系維護來說顯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拜耳或許已經做好這一準備。
另外顯然的是,拜耳絕不會放松繼續在利伐沙班這一明星產品上挖掘潛力增長空間。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17年4月,拜耳已經就利伐沙班顆粒進行了臨床申報,目前正處于審評狀態。
2 跨國藥企迎來降價潮?
一段時間以來,跨國藥企在華產品進行降價,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明顯的趨勢。公認的最早案例便是默沙東的舒降之。
2010年1月1日,默沙東宣布統一降低舒降之的出廠價,相比于當時發改委規定的最高限價,降幅超過50%,甚至比同期國產產品價格還低,被業內人士調侃“直接把價格降到了地板上”。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市場環境,面臨輝瑞的立普妥以及阿斯利康當時推出的超級他汀,默沙東不得不以降價這種方式爭取一定的市場空間。這是最初跨國藥企選擇降價的一種典型心態。
默沙東的這一降價,改變了此前跨國藥企產品即使是過了專利期也不在中國大幅降價的慣例,由此開啟了跨國藥企在華降價的先例,但就產品本身而言,舒降之是因為當時所處的市場環境決定的。
而另一起頗具里程碑意義的跨國藥企降價是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GSK宣布將主動更降低部分原研藥的價格,降價幅度在20%到30%,其中更是包括賀普丁、賀維力、韋瑞德這三種針對乙肝的抗病毒明星產品。
這起降價在外界看來,與2013年GSK中國陷入商業賄賂風波不無關系,該事件不僅將GSK中國推向了風口浪尖,更為重要的是此前本土藥企、跨國藥企都存在的代金銷售模式正式成為國家全面、長期打擊的重點。
對于跨國藥企而言,GSK降價的意義則遠超其降價本身,其開啟了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地位的轉變,進一步釋放了跨國藥企原研藥價格松動的信號,而此前原研藥在定價和招標中享受的“超國民待遇”也正一步步走下神壇,跨國藥企產品價格到了并非“不能降”的階段。
由此之后,市場與政策兩者對藥價形成了類似“鉗形”攻勢,跨國藥企自身也不再一味高價格沖殺,選擇了各種策略的降價形式,以應對中國市場的劇烈變化。
2016年1月1日“波生坦”的降價則屬于自身需要,完全主動降價,即面臨專利即將到期之時企業的應對之舉。彼時,愛可泰隆宣布將其生產的肺動脈高壓用藥“全可利”(波生坦片)自行降價80%,而當時其正面臨著不可避免的專利到期困境。但對于制藥企業來講,這往往并非一種短期的應對之舉。要知道,當時國內并沒有出現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品去針對全可利進行進口替代,因此企業完全也可以繼續保持一段時間的高價。但從長期角度考慮,主動進行降價無疑能夠得到更好的社會形象,與此同時在進入醫保方面也大有幫助。
另一方面,逐漸崛起的本土醫藥勢力正對跨國藥企在華的市場局面形成極大挑戰,本土創新藥的發力,使得本土企業與跨國藥企在市場之中短兵相接。因此也有跨國藥企在競爭對手的攻勢之下,選擇以降價的方式作出市場應對。比較典型的是諾華的雷珠單抗,在康柏西普上市的壓力之下,主動降價2600元,以形成市場的競爭優勢。在剛剛進行不久的人社部藥價談判中,雷珠單抗再次降價,成功以談判的形式進入國家醫保。
在政策層面,隨著醫保壓力的增大,又有陸勇案的發生,這致使國家支付層面一方面要讓醫保費用不至于穿底,另一方面要兼顧到藥品的可及性,因此需要讓跨國藥企高價、臨床必須的產品回歸到患者能夠用得起的層面。
在此種大背景之下,國家希望與跨國藥企坐在談判桌上,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選擇的降價途徑,即通過犧牲一定的市場價格空間,來換取進入國家醫保的資格,從而實現“以價換量”。
2015年10月,國家衛計委首聯合16個部委(局)建立了藥品價格談判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組織專家全面梳理國內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狀況,進行國家藥品價格談判,最終替諾福韋酯、?颂婺、吉非替尼三種藥品降價幅度均在50%以上。2017年4月,人社部又公布了擬進行藥價談判的44個藥品名單,經過談判之后36個產品以談判的形式入圍醫保,其中絕大多數為跨國藥企產品,降價幅度最高的近70%。
至此,跨國藥企在國內降價的趨勢基本已經明顯,并且可見的是這一降價趨勢將會繼續延伸下去。拋開專利到期、競爭對手等壓力不談,單從國內的醫藥市場環境以及政策方向來看,跨國藥企進行降價都是一個必然。一方面,醫院嚴格要求藥占比、取消藥品加成等,使得高價藥在醫院渠道的銷售日益困難,而醫院渠道正是跨國藥企所重點關注的市場領域。而另一方面,隨著一致性評價工作逐漸趨近完成,日后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仿制藥將在醫保支付、產品定價方面直接與原研藥短兵相接,這勢必成為一個不小的壓力。
更重要的是,國家對于本土創新醫藥企業的扶持力度正逐漸加大,保證藥品的可及性成為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時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習總書記曾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中表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此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批審批制度的意見》也明確強調,申請注冊新藥的企業須承諾其產品在我國上市銷售的價格不高于原產國或我國周邊可比市場價格?梢,跨國藥企的超國民待遇正在逐漸剝離,未來的醫藥市場跨國藥企與本土企業將重回一個公平的競爭區間,而價格,或許就是這場競爭開始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