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9月13日訊 收費低、使用藥品耗材少、麻醉醫生缺乏造成公立醫院無痛分娩普及率極低,而私立醫院又費用高、品牌弱。公私之下,產婦兩難抉擇。
榆林產婦的悲劇,讓無痛分娩廣受熱議。從業20年的婦產科醫生尹玉竹對此感觸很深:中國對分娩疼痛的認知不足,甚至存在偏差。
與其他婦產科醫生不同,尹玉竹有兩個頭銜: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產科副主任和愛博恩國際婦產中心副主任,前者是公立醫院,后者是民營醫療機構。多點執業的尹玉竹坦言,兩家醫院的環境、服務、收費、患者需求都不同,但共同的“毛病”是,無痛分娩普及率太低。
無痛分娩歷史悠久,世界上第一例分娩鎮痛至今已有170多年,大名鼎鼎的維多利亞女皇在1835年無痛順利地誕下小皇子。直到30多年前,無痛分娩成為一項成熟的醫療技術在歐美國家盛行。
但在中國,由于麻醉醫生匱乏,產房缺乏麻醉師24小時進駐,導致公立醫院無痛分娩實施困難。另外,由于生育保險配額偏低,一旦使用無痛分娩,占用了保險配額,會導致醫保超標,限制了無痛分娩的推廣;民眾的醫學教育不足,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誤認為無痛會影響孕婦和胎兒安全,也使無痛分娩始終難以普及。
近年來民營婦產醫院逐漸崛起,用高端硬件、齊全團隊和24小時服務與公立醫院展開競爭。但私立醫院無痛分娩定價不菲,且醫療質量、可靠性參差不齊,品牌塑造、患者引流方面還處于爬坡期。
技術成熟 并非人人適用
疼痛是對自然分娩最直觀的印象,或許也是榆林產婦選擇結束生命的一大誘因。
自然分娩到底有多痛?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麻醉科主任宋興榮說,疼痛分0-10級,晚期頑固性癌痛指數是10級。“自然分娩的疼痛指數為9.7-9.8級,這可能是大部分婦女一生中遇到的最劇烈的疼痛。”
中華醫學會也做過統計,6%的初產婦感覺輕微疼痛,約50%初產婦感覺明顯疼痛,約44%的初產婦感覺疼痛難忍,甚至“痛不欲生”。
在尹玉竹看來,疼痛帶來的隱患一直不被關注但又不容忽視。她說:“分娩疼痛可以導致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使產婦血管收縮、胎盤血流減少、酸中毒等,甚至造成心理創傷及產后抑郁。”
疼痛催生了無痛分娩。無痛分娩的醫學專業術語叫做分娩鎮痛,就是用各種方法減輕或避免分娩疼痛,是現代文明產科的標志之一。
“無痛分娩中國行”發起人胡靈群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到,1959年有關于針灸分娩鎮痛的報道,1964年現北京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光波在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上報道,采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用于無痛分娩,比1953年英國使用分娩鎮痛晚了100多年。
宋興榮將分娩鎮痛分為非藥物方法和藥物方法。其中,非藥物方法包括精神預防性分娩鎮痛、催眠術、針刺鎮痛經皮電神經刺激法、分娩鎮痛儀、耳穴貼壓法等,陣痛有效率在10%至25%。
藥物方法包含鎮痛藥曲馬多物、杜冷丁、安定,全麻藥物笑氣、硫噴妥鈉、氯胺酮,區域鎮痛的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骶管麻醉、陰部神經阻滯等,鎮痛有效率到達或者超過50%。而當代分娩鎮痛的主流椎管內麻醉,鎮痛有效率超過95%。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治醫生應彥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痛分娩并不是完全無痛,生產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宮縮,也可正常發力,但至少降低了85%的疼痛。國內無痛分娩介入時機是在宮口開二指時,但國際上,只要產婦有規律的宮縮,達到一定疼痛程度就可以開展。”
不過,并不是所有產婦都適合無痛分娩。
尹玉竹指出,以下幾種情況不能采用椎管內麻醉進行分娩鎮痛:各種原因造成的凝血障礙;嚴重脊柱畸形或做過某些腰椎手術;存在局部感染;對局麻物有過敏史;準媽媽由于緊張等各種原因無法配合操作等。
“有些產婦雖有痛感,但宮口未開,宮縮不規律,可能是假臨產,過早使用可能會抑制宮縮。”她提醒。
公立醫院:麻醉師少收費低 動力不足
雖然好處多多,但在公立醫院,產婦若要求無痛分娩,卻常常“靠運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4名在三甲醫院分娩的產婦,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很早就決定要做無痛分娩,也確認所在的醫院產科可以提供無痛分娩,但進了產房才被告知,無法使用!
宋興榮介紹,決定能否使用無痛分娩分為幾步:有規律宮縮后,向產房護士和助產士提出無痛分娩要求;助產士通知產科醫生評估是否可行;如評估可行,助產士通知麻醉醫生再次評估(主要檢查有無禁忌癥);評估結束后,可以無痛分娩的產婦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麻醉師至關重要,2014年年底生了第一胎的高小姐沒有等來評估流程:“當時覺得公立醫院比較可靠,之前也問了可以無痛分娩。誰知道那個科室本來有兩個麻醉師,生產那天其中一個正好請假,忙不過來就沒辦法用無痛分娩。”
今年8月剛當媽媽的陳小姐則被醫生直接拒絕:“醫院無痛分娩的名額已用完。”
也有產婦是截然相反的境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方面介紹,該院從2005年開始采用無痛分娩,2010年9月大規模開展,無痛分娩率達到70%左右,每年無痛分娩的新生兒達6000名左右。
在北京某三級醫院分娩的馮小姐疼痛不久后就用上了無痛分娩,“可能是三級醫院的產婦量沒有三甲那么多,還有不少醫院只提供工作日8小時之內的無痛分娩,可是產婦又不能控制什么時候生。”
目前,國內沒有對無痛分娩的使用情況進行權威統計,但一個廣泛引用的數據是,美國超過85%、英國90%以上的產婦實施分娩鎮痛。國內三級醫院分娩鎮痛僅占分娩總數的16%,二級醫院是1%。
對于普及率極低的原因,大多數人都將矛頭指向了麻醉師短缺。
應彥璐告訴記者,開展無痛分娩對麻醉醫生的要求是及時鎮痛干預,在產婦的硬膜外腔置入一條細細的導管,連接一臺機器持續泵注麻醉藥物,并根據產婦不同產程調整藥物用量。
但近年來各大醫院手術量激增,麻醉醫生數量短缺越來越明顯,加上介入手術、無痛內鏡檢查和無痛分娩量增加,手術室外的麻醉需求也越來越多,“工作負荷過量是國內大部分麻醉醫生的現狀,手術不完,加班不止。”她說。
入不敷出則使得公立醫院缺乏推廣無痛分娩的動力。
尹玉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公立醫院要給產婦配醫生、助產士、巡回護士,如果要用無痛分娩,還得增加一名麻醉師,醫用耗材包括穿刺包、針、導管,加上麻藥、鎮痛泵,成本按照各個醫院的采購浮動,有的采購花費近千元。
但無痛分娩定價卻很低。記者了解到,無痛分娩總費用根據分娩時間不同,約為1500元-2500元。
“剖腹產的定價也不高,但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無痛分娩可能耗費十幾個小時。政策層面,國家雖把無痛分娩納入生育保險,但同時也把生育保險的份額占用很多,導致醫保超標”尹玉竹說。
私立醫院:收費高 品牌弱
去民營醫院做無痛分娩也是產婦選擇之一。
“公立醫院只能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做不到個性化,產婦單間、單獨配醫護團隊、分娩一對一守護等經常無法提供,”尹玉竹表示,“但分娩除了一般的醫療需求外,還有一部分是服務需求,這就給民營醫療機構帶來機會,可以做高端服務。”
“一般來說,公立醫院處理危急情況和疑難雜癥的醫療能力強,但服務和環境條件差一些。”上述“錯失”無痛分娩的產婦高小姐第二胎選擇去民營醫院,“環境和服務都比較好,但價格比較高,而且我們要反復確認或經熟人推薦才會選擇民營醫院。”
民營醫院的無痛分娩一般包含在自然分娩套餐里,根據囊括的服務種類定不同價格。以愛博恩國際婦產中心為例,4天3晚的自然分娩套餐計劃包括自然分娩及入院當日起3晚住院費用,按照溫馨型到豪華尊享型套餐,售價53000元至118000元。
尹玉竹認為:“民營醫院的硬件、人員是服務做到位的基礎保障,但還需要人員素質、流程、質量把控、規章制度跟進,才能保障服務效果,最終靠醫療服務質量盈利。”
不過,公立醫院遭遇的人才困擾,民營醫院也無法避免,甚至因此延伸出薪資戰。
和睦家醫療創始人、CEO李碧菁此前向記者表示,很多新建醫療機構靠高工資吸引人才,但這個薪資水平不一定符合行業現狀,最終難以持續。
另外,私立婦產醫院大多處于成長期,全國連鎖比較少,進場玩家卻在不斷增多。
根據普華永道發布的《2012-2016中國境內醫院并購活動回顧及展望》,國內婦幼醫院投資交易金額從2013年的7.19億元斷崖式下跌至2014年的2800萬元之后,在2015年開始復蘇至3.77億元,并在2016年出現爆發式增長,交易金額為21.11億元。
“私立醫院口碑還沒做出來,加上前面幾十年有很多負面信息,所以整個環境、形象還在重新塑造中。加上私立醫院收費較高,病人期望值就更高,如何生存最終還是要看醫療質量、服務和環境。”尹玉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