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7月27日訊 在明確了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大政方針之后,要著重理解和研究政府舉辦公立醫院職能如何落地,文件有幾個新精神、新提法要重點理解和掌握。
一、深刻認識政府對醫院管理職責的重要性
公立醫院是國家社會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立醫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其舉辦的宗旨、運行的方式、提供的服務,特別是對老人、窮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服務,都是體現了公益所在,有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對于競爭性的行業有了比較適應的管理方法,但是對于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服務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管理的職責,改進管理的辦法。新醫改以來,我們取得的重要經驗就是管理公立醫院既不能套用機關事業單位的老辦法——主要運用行政管理的手段進行,這樣往往容易把公立醫院“管死”,也不能簡單照搬管理企業的辦法——簡單用市場機制的一套辦法,往往會損失公益作用。因此,《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38號)提出政府對公立醫院的管理職責是四項內容: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應該說這些政策對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大家的認識有了明顯的提高。日前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政府管理醫院又進行了細致的規劃和明確,是在更高的層次對制度框架的構建以及相關內容進行明晰。這既是對八年醫改的總結,也是對醫改經驗的制度化升華,對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健全醫院治理體系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戰略目標,而健全醫院治理體系是國家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建立健全醫院治理體系的內涵。
(一)做盡責的有限政府。在醫療領域存在公立和非公立的醫療機構,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對公立醫院的基本投入、歷史債務、醫療服務價格等等一些重要的、基礎性的運營條件進行保障,同時對公立、非公立醫療機構在內的區域進行科學規劃,所以在這方面應該做一個盡責的政府。由于醫療服務多樣化的需求,以及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在滿足多樣化需求和多種所有制機構發展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調動行業的、社會的、乃至居民的積極性,共同參與。也就是說,政府不能包攬一切。概括起來講,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做盡責的有限政府,需要“所為”時一定要盡責,有所“不為”時不是簡單放手不管,而是幫助和扶持社會組織去管理。
(二)醫療機構發展到什么程度,監管就跟進到什么程度。醫療領域具有不完全競爭性,醫療服務具有信息不對稱性,醫療事業關乎國計民生,這些特征決定醫療領域符合監管的基本特征。所以,政府對醫療領域加強監管,在理論上有依據,在現實中有需求。政府要像抓金融保險領域的監管那樣,切實負起監管職責。政府在醫療領域的監管職能不是可有可無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服務發展到什么程度,就要求政府配套的監管跟進到什么程度,否則就容易出現問題,這是監管的一條基本規律。
(三)注重放管結合,宏觀調控,微觀放權。對醫療機構,在宏觀上要加強統籌管理,關鍵在“統籌”二字,將“分散管理”改為“統籌管理”是一種管理模式的創新。同時,對公立醫院要落實經營管理自主權。醫療行業是一個提供涉及到居民生命健康服務的特殊行業,公立醫院的運行關乎能否及時響應居民和患者的需求,能否及時有效調配各種資源,所以如果按照管理機關的方式把人財物統管起來,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因此,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應該授予公立醫院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經營管理等自主權,這也是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管理者以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才能使醫療機構提供有質量的服務,同時提供有效率的服務。
(四)多元監管是治理體系的應有之義。政府監管是不可替代的,社會監督和行業自律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一些細節的管理,一些行業技術的管理,政府不可能全部包辦。在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和監管的同時,還要把一部分監督功能賦予社會組織,下大力氣改革醫療技術、質量安全、評估認證制度,探索第三方評價機制。這既是國際上成功的經驗,也是當前需進一步加強和充實的環節。
三、積極探索政府舉辦公立醫院職能的有效實現形式
在明確了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大政方針之后,要著重理解和研究政府舉辦公立醫院職能如何落地,在這方面文件有幾個新精神、新提法要重點理解和掌握。
(一)“積極探索公立醫院管辦分開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就是說,管辦分開不應拘泥一種模式,各種方式應該是綜合的、組合的,不是單一的、分割的。對醫療機構的協同監管、綜合監管,比“分段”監管、“分環節”監管效果要好。要研究如何將多種有效的方式進行合理的搭配,要不斷創新完善具體的管理形式。
(二)“統籌履行政府辦醫職責”,這句話很關鍵。政府職能雖然分散在各個部門,但是作為辦醫的重要職能應該統籌行使。現在一些地方實行的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就比較好地解決了這類問題,避免了“九龍治水”的不利局面。如果能在統籌上下功夫,找到突破口,辦醫職責就會更好履行。
(三)政府辦醫的主要內容。政府要行使公立醫院的舉辦權、發展權、重大事項決策權、資產收益權,同時審議公立醫院章程、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實施、收支預算等。這些內容如果沒有一個統籌的方式進行集中決策,就很難達成共識,很難產生實際的推進作用。因此,落實這些內容客觀上要求改進政府履行舉辦職能的決策模式和管理方式。
(四)政府辦醫的重點任務。應圍繞以下幾項開展工作:1.制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總控醫院的數量和規模。這是政府調控區域醫療資源配置的總開關、總閥門,應該把好總開關和總閥門,促進醫療供給和需求的均衡發展,這對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問題具有基礎性作用。2.全面落實符合規劃的公立醫院投入政策,逐步償還化解符合條件的長期債務。這一點就是要解除公立醫院的眼前之憂和后顧之憂,讓公立醫院能夠正常履職,提供公益服務。3.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這一條現在看來尤為重要,決定著公立醫院新機制的建立以及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政府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不僅要保障必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實現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4.在公立醫院編制、醫院領導人員選拔任用、建立薪酬制度方面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方面的政策改進要與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相協調,與整體推進工作步驟相一致。5.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通過建立評價機制形成專業監管的局面,逐步由行政審批轉為專業監管,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和效率。
四、準確行使政府對醫院的綜合監管職能
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要求政府充實完善監管制度和監管內容,其中要點是通過綜合監管制度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監管。
(一)重視醫療質量和安全。醫療領域服務的性質決定了質量和安全是“生命線”,政府不僅要負責準入,更要對質量和安全進行長期有效的監管。
(二)規范服務。醫療服務的個性化特點使得規范服務尤為重要,要建立標準、執行標準、完善標準,當前特別需要完善機構、人員、技術、裝備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三)抓重點問題。把當前群眾反映的、社會關注的突出問題作為監管的重點,特別是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的亂收費、不良執業事件等行為。對造成重大醫療事故或嚴重違法違紀的定性案件,要進行重點監管,建立問責機制。
(四)把握邊界。公立醫院應該在一定的邊界中自主運作,對于超范圍運作,超標準建設和提供超比例特需服務的,進行嚴格監管,決不能助長貪多貪大的攀比心理。
(五)健全“分類管理”。健全非營利性和營利性社會辦醫醫院分類管理制度,對這兩者進行有差別的、有重點的監管,盡早建立覆蓋全行業的綜合監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