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8月4日訊 短缺藥大監控來了!
▍35家藥商成哨點
日前,江蘇衛計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宣布15所醫院和35家藥商成為短缺藥監測哨點。
按照江蘇《通知》要求,自2017年8月起,在江蘇全省建立短缺藥品信息“每月零報告”制度,進一步壓實短缺藥品監測責任,提高監測工作精準度和監測工作效率。
(一)報送時間。國家級短缺藥品監測哨點、藥品流通企業監測哨點和設區市衛生計生委于每月25日至月底前對當月藥品短缺信息進行整理匯總,并通過“江蘇省醫療機構藥品(耗材)網上集中采購與監管平臺”(以下簡稱省平臺)進行集中報送。各設區市衛生計生委組織轄區醫療衛生機構和縣(市、區)衛生計生委通過省平臺報送短缺信息(相關操作手冊在省平臺下載),并明確報送時間節點。短缺藥品信息報送工作實行“零報告”制度。情況嚴重或臨床急需的短缺藥品信息可實時報送。
(二)報送內容。國家級短缺藥品監測哨點重點報送通過省平臺發送訂單但未得到配送企業及時響應或實際配送率低于50%的藥品。藥品流通企業監測哨點重點報送在藥品采購過程中,因上游藥品生產企業不能正常供應進而影響醫療衛生機構配送的藥品。設區市衛生計生委重點報送轄區醫療衛生機構通過省平臺發送訂單但未得到配送企業及時響應、后經督促配送和區域調劑仍無法滿足醫療機構訂單需求、影響臨床用藥需求的藥品。
(三)報送要求。各監測主體按照省平臺設立的數據格式或選項進行報送,并確保報送數據準確可靠。國家級短缺藥品監測哨點和藥品流通企業監測哨點直接報送省平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短缺藥品信息報送實行屬地化分級管理,縣(市、區)衛生計生委負責統計分析轄區短缺藥品信息,甄別篩選后上報所屬設區市。設區市衛生計生委負責統籌縣(市、區)衛生計生委上報信息和本級醫療機構(含轄區內省衛生計生委直屬單位)報送的藥品短缺信息,甄別篩選后上報省平臺。
同時強化短缺藥預警,對于監測發現的藥品短缺信息,各地各單位要及時匯總分析和應對處理,第一時間采取責任約談、協商調撥、區域調劑等手段,保障藥品臨床供應。
對不能解決的短缺問題,要強化綜合研判,找準短缺成因,及時予以上報。省藥品集中采購中心要對省平臺短缺藥品監測系統進行及時更新,精簡信息采集格式,優化信息填報流程,便捷監測信息報送。省將建立短缺藥品動態清單管理制度,根據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響范圍等情況,對清單內藥品分類施策,著力滿足臨床用藥需求。
▍短缺藥追蹤管
短缺藥的問題背后原因復雜,但是解決卻刻不容緩。
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于解決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實行優先審評審批的意見》,對優先審評列出了17種情形,將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的藥品納入優先審評范圍,同時明確了優先審評程序和工作要求。
2017年6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等9部門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通過定點生產、協調應急生產和進口、完善短缺藥儲備等多種方式,保障短缺藥品供應。
同時提出,要優化短缺藥品供應管理體系,就必須使藥品短缺保障從“救火式”應急管理,向常態化、系統化監管轉變,建立以早期預警為核心的藥品短缺信息收集機制成為重中之重。
而此番江蘇的醫院+藥商雙監測方式,在此前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短缺藥監測的范圍和力度。
2016年3月,江蘇省衛計委與省商務廳、食藥監局聯合在各市遴選2~3家具有較高藥品配送服務水平,經營規模大、范圍廣、誠信高的藥企作為短缺藥監測哨點,以便早發現、早應對。
公開報道顯示,因為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定點儲備制度和動態監測體系,全省藥品配送率連續多年均在96%以上,居全國前列——即便在2016年4、5月份全國各省出現的魚精蛋白全面短缺問題時,江蘇基本沒有影響診療工作的開展,也因此受到全國關注。
附:
國家級短缺藥品監測哨點名單(江蘇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