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9月4日訊 近日,工信部“2016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單”正式發布。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任郭文在分析醫藥工業工業百強榜單的時候,提到了一個關鍵詞“并購”
郭文提出,百強是推進并購的先試先行者,2016年醫藥行業近半并購案都發生在制藥領域,涉及金額600億。
▍并購成就百強藥企
百強榜單中更多是制藥企業,是并購的積極參與者,同時也是最大受益方。制藥企業最先開始強強聯手,制藥企業中的百強更是如此。
百強通過整合渠道、產品線多元化的并購戰略,推動自身發展。
比如說華潤,通過外延式拓展戰略,拓展自己的流通渠道,實現了2016年14%的復合增長率。
并購,華潤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華潤自2010年重組北藥以來,逐漸加大醫藥商業整合力度,成立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有限公司,3年間進行集團內部商業整合及外部并購20余家。
華潤除并購企業數量驚人,并購標的也頗為講究。華潤并購首選地方優質流通龍頭企業,如濟南中信醫藥、蘇州禮安、華潤河南、華潤廣東等。
我們再看一下仁和,收購是迅猛的,收購連鎖藥店,成為醫藥電商的領軍企業。
同時,上藥集團也開展并購,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2016年,這些企業交出了一份表現不俗的答卷。
2016年10月上海醫藥出資9億元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未來在創新、仿制藥等方面的國際化布局引人期待。
其實,上藥控股僅從2010年到2012年間就完成了14筆并購。在2013-2015年又新增4個省市,進一步做強華東,并購及新設59家企業,實現年化93.1億元的戰績。
此外,郭文還提出,企業間的并購將會持續推動百強榜單格局重組。
▍中小企業面對并購困惑多
一邊,百強企業并購整合如火如荼;一邊,許多中小企業面對激變的市場環境還有些無所適從。
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劉振騰,在醫藥工業信息大會的現場就提出企業并購整合的時間點很難掌握。
劉振騰認為,面對國內行業的劇烈變化,企業會承受短期或者中期的陣痛,但是從長期來看,一定會把優質企業篩選出來。
現在有一些能夠讓企業長期獲益的一些政策,比如一致性評價,流通環節或者生產環節GMP提升的要求。還有一類市場方面的政策,比如招標政策等等,都起到促進企業加速整合是作用。
劉振騰提出,關于并購整合企業還有一些糾結。一個方面是企業比較糾結做整合的時間點,是不是能夠跟這些政策對接上,又不產生資源的浪費。
很多小企業的文化也好,一致性評價也好,不具備再投入資源的能力,但是大企業并購的時候又不太能夠符合國家現在對這些政策的時間點的要求,特別是批文轉移、轉讓等等路線其實沒有真正打開,時間點還是蠻難掌握的。
中小藥企一般處于被并購方,是堅持獨立于巨頭,賣力拼殺,還是加入陣營,相信強者恒強。無論哪一種備選項,從中小藥企的角度來說,都需要勇氣去適應和成長。
在行業洗牌的大環境下,無法并入巨頭麾下的中小藥企,恐怕最終難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命運。
中小企業面對并購有自己的煩惱,百強榜單之上的藥企并購成功之后還面臨著整合的難題。
根據德勤的數據, 近一半的企業已完成的海外并購交易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缺乏整合的經驗和相應的人才。對于這些后續的問題,即使對于百強榜單的企業仍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