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9月6日訊 日前環保部、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北京、河北等6省(市)政府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簡稱《方案》),特別強調:涉及原料藥生產的醫藥企業,如果違反排放工序原則上將實施停產。業內人士表示:“原料藥企不少是污染大戶,這么動真格勢必關停一批工廠,下游可能面臨時不時的缺貨斷供,但終端藥難以跟著漲價。”
原料藥行業或迎來大洗牌
據悉,去年底,石藥、華北制藥等原料藥生產企業因環保不達標被勒令停產且損失慘重,據華北制藥的公告顯示,因停產凈利潤損失5493萬元。
《方案》顯示,從2017年7月1日起,嚴格執行石化行業排放標準要求,推進醫藥等行業VOCs(揮發性有機物)的綜合治理。在2017年10月底前,各地基本完成整治工作,未完成治理改造的企業,依法實施停產整治,納入各地冬季錯峰生產方案。2017年12月底前,完成原料藥制造等行業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
對超標排放企業而言,這次的《方案》處罰措施可謂非常“貴”,即超即罰意味能立即整改的,責令企業立即整改解決;無法立即完成整改的,實施停產整治;對涉及民生無法立即停產的依法執行“按日計罰”。
“最近就有原料藥廠檢查不過關被收回GMP證書的,由此導致市面常規藥供應緊張、經銷商抓緊囤貨。原料藥企是污染重災區,隨著新政實施,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一批藥企會關停整改。”對此,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去年至今,停產限產主要集中在原料藥企業和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這兩大環保、質量問題重災區,而在環保政策不斷升級背景下,短期內我國原料藥行業或將迎來大洗牌。
“環保利劍高懸,或倒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或促使企業大規模搬遷,但環保升級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所以整個過程會逼不少中小藥企出局,而環保措施到位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則可能進一步上升。”該觀察人士認為。
下游企業不敢隨便漲價
長遠來看,環保政策有利于原料藥行業轉型升級,但短期卻可能帶來漲價和斷供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原料藥有一大特點就是一對多,很可能就那么幾家原料藥企攬下了全國上百家藥企的原料供應,這也是原料批文少等先天缺陷所致,所以一旦關停一些藥企,就可能對市場供應和價格波動帶來較大影響。
終端藥會不會因此“水漲船高”,引發一輪價格普漲?該觀察人士認為消費者不必太過擔心。“下游制劑企業原料漲價很大程度要自行消化。” 背后還是價格監管在起作用。“藥價放開后,藥企并不敢隨便調價,因為監控很嚴,有的藥企寧可原料貴時暫時不生產,也不愿冒著被約談的風險輕易漲價,尤其是對市場份額占比不高、不是公司‘搖錢樹’的產品而言,更不會輕易漲價。”
|